清疏管道,保障排水管网畅通;探测管道,收集排水管网存在的管道脱节等各类问题。7月17日,在成都锦江区经天西路,身着绿色工作服的工作人员和黄色大型工程车格外醒目,工程车辆运行时发出阵阵轰鸣声。
时下,成都市排水管网普查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作为成都锦江水生态治理2.0版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排水管网普查工作将在今年完成。与此同时,一项计划三年,推动锦江生态治理向纵深、源头、治本转变的工程也浮出水面。
管道检测机器人 提高管道排查安全系数
7月17日上午,在成都市锦江区经天西路,黄色的工程车辆已经到位。此处地下排水管道中,“机器人”正在缓慢行动,路面上的工作人员聚精会神的观察着“机器人”回传的实时情况,进行着记录。
“现在看到的,就是管道内的情况。”路面工作人员指着检测仪器上的屏幕向记者介绍,我们对排水管道进行检测,主要观察是否存在结构性或者功能性损坏,比如辨别排水管道中是否存在断裂、腐蚀、杂物堆积等情况,最终形成检测报告,以便于后期治理有所参考,可以“对症下药”。
一边控制着“机器人”,一边观察“机器人”传回的管道内部实时情况,10~20分钟时间后,工作人员结束了此段排水管网的检测工作。“你们现在看到的检测工作,只是整个检测工作中的一个部分,其实在‘机器人’下管排查前,还需要进行多个步骤。”现场施工方成都环境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所属成都兴蓉市政设施管理有限公司运营管理部部长赵达告诉记者,在进行正式排查前,工作人员需要通过高压清洗车,对检测管道进行冲洗清淤、排水工作。
当此处排水管道排查完毕,工作人员将“机器人”收回路面,记者得以一睹该设备。据工作人员介绍,“机器人”全称为CCTV(内窥摄像检测系统)管道检测机器人,搭载高清防水摄像镜头和照明设备,能全方位观察到管道内部的各个细节部位。“有了管道检测机器人,排水管道排查不再需要‘下井’,安全系数大大提升。”
锦江功能“第四次转型” 实现水体稳定Ⅲ类以上
在成都,每天有着130个工程组,分布城市大小街道,进行着类似经天西路的排水管道排查工作。而这背后,便是成都决心推进锦江水生态治理的缩影。
据了解,为加快实施锦江水生态治理2.0版,前期,成都印发执行了《深入实施绕城内污水治理专项行动方案(2020-2022年)》(以下简称《方案》),并进一步提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工作要求。
《方案》提出,进一步理顺绕城排水设施建设管理体制,提升污水收集、输送、处理能力,持续改善锦江水体质量。到2021年,成都市将完成绕城内市政排水管网和排水户内部排水管网普查,完成460公里市政排水管网重大病害治理和3000户住宅小区内部排水管网病害治理,完成300公里随道路新改扩建市政排水管网建设,实现锦江水体环境质量稳定在Ⅲ类以上。
据介绍,接下来,成都将从市政排水管网普查治理、开展排水户普查、提升污水处理三个方面着力实现以上目标。
《方案》明确,成都市将完善排水管网,开展市政排水管网普查治理,逐步建立以5~10年为周期的管网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加快建设市政排水管网,道路新改扩建同步开展市政排水管网建设改造,统筹推进市政排水管网更新,尽快消除雨污水收集空白区、薄弱区、断头管;启动沿河截污管涵建设,避免污水直排下河。
在源头治理方面,成都市水务局会同有关部门将开展排水户普查,建立问题台账;开展排水户病害治理,杜绝雨污混流、乱排现象;探索排水户纳入市政管护,加强非住宅排水户排水监管,结合环保监测系统,在重点排水户接入市政管网处设置传感设备,进行水质水量在线监测;并以农贸市场、餐饮业、洗车业、建筑工地为重点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强化执法监管,引导全社会参与监督,构建长效管理机制。
力争明年新增76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
解决市政排水设施管护和源头管控问题,污水处理能力提升是关键。
据了解,目前,成都已安放9万吨/日临时应急污水处理设备,缓解污水处理能力不足问题。正在建设九眼桥以下锦江截污干管工程、中和污水处理厂二期(30万吨/日)及输水管道工程,第六、七、九净水厂提标改造工程,第五、六、七净水厂再生水利用及第八净水厂再生水利用二期工程。同时,一批地埋式污水处理设施前期工作也在加快开展,规模达46万吨/日,力争年内动工建设。“通过三个方面的加强,可以实现污水在收集、输送、处理三个方面形成闭环,进而推进锦江水生态治理。”成都市水务局排水管理处副处长肖一志介绍,到2021年,成都将计划实现绕城内排水管网全覆盖、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的目标。
“今年还要完成绕城内排水户内部管网的普查,并在明年完成3000户排水户内部管网的病害治理工作。”肖一志说,根据《方案》,成都计划将逐步探索实施将排水户纳入市政管护,并计划加快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力争到明年新增76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