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机器人资讯>>内容阅读
上海加快人形机器人产业落地

       作为劳动力供给的替代品,人形机器人有望极大限度解放生产力,甚至重新定义生产力范式,是全球瞩目的电子消费产品新赛道。一年一度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被称为消费电子领域的年度“风向标”。在近日举行的CES 2024上,形态各异的人形机器人大放异彩。来自上海的两家人形机器人企业——上海开普勒探索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普勒”)和上海傲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傲鲨智能”),分别携其自主研发的机器人产品惊艳亮相,并收获了一大波关注。

       身高1.78米、体重85公斤,智能灵巧手共有12个自由度,全身多达40个关节自由度……今年的CES举办期间,开普勒研发的先行者系列通用人形机器人受到围观。据了解,早在2023年11月,开普勒先行者系列通用人形机器人就正式发布,包括先行者K1、先行者S1和先行者D1三个型号。开普勒探索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副总裁胡德波介绍:“开普勒要做全面对标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我们计划2024年下半年实现人形机器人量产,预估对外售价为2—3万美元。”

       傲鲨智能携自研BES-HV腰部外骨骼机器人首次在CES上亮相。该产品包含腰部控制系统、下肢控制系统和总控集成系统,可为用户的大腿与腰部提供智能化电助力。产品所用的自研运动控制卡与配套驱动单元,可助力企业重体力岗位的运行,将工人劳动负担减轻50%以上,减少工人流失,提升生产效率。该款可穿戴外骨骼产品研发5年来已完成4次迭代,获欧盟CE安全认证,2023年荣获DIA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目前其已经在航空、矿山、电力、养老等多个场景落地应用

       对于以通用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这类热门赛道,业内专家表示,该领域需要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日前发布的《上海市进一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提出,上海将打造开放赋能的高能级创新基础设施,布局智能机器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大模型+人形机器人”协同创新平台。

      “就人形机器人前沿技术来说,我们应该将目光集聚到企业身上。”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仇志军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企业研发团队往往着手于机器人整机的系统性研发。相较而言,高校团队往往聚焦于某个细分领域。

如何向企业集聚资源,缩短人形机器人技术的迭代周期,加快人形机器人技术产业落地?

       相关专家认为,政府可依托新型研发机构,建立人形机器人“原子动作”训练平台和数据平台,并通过开源共享,推动产业生态创新和产品应用落地。而对于企业来说,研发人形机器人就像拼乐高积木,得一个个关键技术模块去“攒”。

       近两年来,上海涌现出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从手、足、关节等多个模块积累了关键技术。如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GR-1,高1.65米、重55公斤,拥有模拟人类体形的头部、躯干和四肢;达闼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小姜”,其智能柔性关节已经在机械结构、核心算法、加工工艺等多个方面实现了技术突破;上海非夕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专攻人形机器人的手臂部分,其研发的“拂晓”机器人系全球首台自适应机器人。“拂晓”机器人像人手一样拥有底层“元”能力,柔性程度甚至超越人手,拓展了机器人能力边界。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 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 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对使用本网站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作任何承诺。
共建单位:中国机械总院集团海西(福建)分院    三明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维护:三明市明网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业务咨询:0598-8233595 0598-5831286 技术咨询:0598-891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