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这片"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热土上,施罗德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用15年时间书写了中国智造的进化论。从2009年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首台管道检测机器人,到如今全球领先的具身智能平台;从最初的12人创业团队,到年产能破近万台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这家位于深圳的"小巨人"企业,完成了从一家安防企业突围到机器人赛道领跑者的华丽蜕变。施罗德的成长轨迹,不仅折射出深圳创新创业的澎湃活力,更彰显了"数字深圳"的产业生态魅力。

破茧成蝶:从安防企业突围到机器人独角兽
"当时看到工人背着氧气罐深入污水管道作业,那种高危环境让我彻夜难眠。"2008年的那个雨季,施罗德创始人宋有聚在参与深圳某地下管网检修时目睹的心酸一幕,成为施罗德诞生的原点。"地下管网人工检测死亡率高达17%",宋有聚说,他从此立志"要用机器人把人从危险中解放"。这份初心在2009年化作行动,施罗德团队毅然放弃安防领域的舒适区,投身到管道检测机器人的攻坚战中。
彼时的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外企垄断着90%以上的份额。"没有行业标准,90%的部件都要定制,研发投入超过5000万。"回忆创业初期的艰难,宋有聚记忆犹新。但是深圳这块创业沃土很快显现出魔力——100公里半径内能配齐90%的特种部件,华为、大疆、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形成的供应链生态,让研发迭代效率提升60%。
2010年,中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的排水管道检测机器人在施罗德问世,正式打破国外技术封锁。这一突破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让施罗德在特种机器人领域站稳了脚跟。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16年。当时,施罗德团队在美国CES展上展示模块化机器人平台时,一位硅谷投资人惊叹:"你们用乐高积木的方式做机器人?"正是这个灵光乍现的创意,奠定了施罗德的技术护城河。
通过160+可插拔模块的组合,实现90天快速孵化新产品,这种颠覆性设计让施罗德迅速打开国际市场。从2009年成立至今,施罗德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2011年业内首先提出"机器人模块化"概念,2014年率先研发AI+特种机器人,2015年获得首张行业管道爬行机器人防爆认证,2016年率先全球化在美国设立分公司,2017年全国首发"城市地下管道微创手术"全系方案,2023年与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成立联合研究院,2024年获得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认证。
每一个里程碑的背后,都是施罗德人对技术创新的执着追求,对"把人从危险中解放"初心的坚守。如今的施罗德,已经成为特种机器人领域的领军企业,产品涵盖智能管网检测修复设备、智能巡检机器人系统等多个系列,服务全球近40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中国智造"的实力。
硬核创新:以具身智能重新定义行业标准
在施罗德的实验室里,一台名为"S190DHD"的管道检测机器人正在模拟污水管道中穿行。这个直径仅15厘米的"铁甲战士",搭载着多个传感器和多种作业机构,核心技术正是施罗德引以为傲的"三位一体"创新体系。
作为施罗德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智能管网检测修复设备和智能巡检机器人系统构成了企业的两大产品支柱。智能管网检测修复设备系列包括管道检测机器人S190DHD、清淤机器人D600D、动力声呐检测机器人S3831E等多款检测、清淤和修复设备。这些设备采用先进的模块化设计,能够适应不同管径、不同环境的检测需求,从DN100的小管径到DN6000的大型箱涵,从陆地管道到水下环境,施罗德的智能管网检测修复设备都能游刃有余。
S190DHD管道检测机器人作为施罗德的明星产品之一,以小巧灵活的设计和强大的功能表现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该机器人直径仅15厘米,却搭载了高清摄像头、激光测距仪、陀螺仪等多种传感器,能够在复杂的管道环境中精准定位缺陷位置,实时传输高清图像。在香港的箱涵检测项目中,S190DHD机器人凭借出色的防水性能和精准的定位能力,成功完成了水下检测任务,为客户提供了准确的检测数据。
除了智能管网检测修复设备,施罗德的智能巡检机器人系统同样表现出色。U960防爆巡检机器人是施罗德专为高危环境设计的智能巡检设备,该机器人通过了严格的防爆认证,能够在易燃易爆的环境中安全作业。在新疆克拉玛依油田的极寒测试中,U960机器人在-40℃的恶劣环境下连续作业72小时,稳定的性能和可靠的表现赢得了高度认可。
施罗德的智能巡检机器人系统还包括适用于不同场景的多款产品,如适用于城市综合管廊的轨道式巡检机器人、适用于水厂的防水巡检机器人、适用于煤焦化工的输运皮带巡检机器人等。这些机器人采用先进的AI算法和多传感器融合技术,能够实现自主导航、智能识别、异常报警等功能,大大提高了巡检效率和安全性。
施罗德的AI算法库是产品智能化的核心所在。该算法库覆盖视频、图像、声音分析等多个领域,能够实现缺陷识别、智能预警等功能,误报率低于5%。通过AI算法,施罗德的智能管网检测修复设备和智能巡检机器人系统能够自主识别管道裂缝、错位淤堵等缺陷,预测设备故障趋势,为客户提供精准的检测报告和维护建议。
特种环境生存力是施罗德产品的另一大优势。所有产品都通过了IP68防水、防尘以及防爆认证,能够适应复杂地形,在零下40℃到120℃、20米水深等极端场景稳定作业。这种强悍性能源自施罗德对产品质量的严格要求和持续的技术创新。
沃土深耕:深圳如何孕育硬科技奇迹
在施罗德的发展历程中,深圳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始终如影随形。据施罗德创始人宋有聚介绍,2021年施罗德申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认证时,深圳市龙华区科创局专门组建了专项小组,帮助协调12家检测机构同步完成36项指标验证,比常规流程提速40%。"在深圳,我们感受到的是'企业吹哨、部门报到'的服务效率。"宋有聚感慨道。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科技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政策创新方面,深圳推出的"数字深圳20条"为企业量身定制扶持方案,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升至150%,人才住房补贴覆盖核心团队80%成员。这些政策措施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研发成本,激发了创新活力。
产业协同方面,深圳打造了全球竞争力创新链。在深圳"一圈一区三廊"产业空间布局中,施罗德所在的九龙山数字城占据核心位置,这里聚集了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等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为施罗德研发创新提供了硬核人才支撑。同时,深圳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也为施罗德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人才培养方面,深圳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储备。施罗德非常注重人才与科研的深度融合,已经和清华大学、成都电子科大、哈工大(深圳)等1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实现合作。这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模式,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
创新生态方面,深圳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华为、大疆、比亚迪等龙头企业的成功,为施罗德等中小企业树立了榜样。同时,深圳丰富的创业投资机构和完善的资本市场,为施罗德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正是得益于深圳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创新生态,施罗德才能在短短15年内实现从创业公司到行业领军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深圳不仅是施罗德的诞生地,更是成长壮大的沃土。
向新而行:全球智造版图中的深圳坐标
从深圳出发,施罗德的机器人军团正重塑全球行业格局。在香港,智能清淤机器人D800A以每小时清理80立方米淤泥的效率,助力箱涵焕发新生;在墨西哥湾,管网检测机器人S150在狭窄的地下管道快速完成城市体检;在俄罗斯,动力声呐机器人S3831E在水下10米特殊场景轻松完成检测任务。
2025年数据显示,施罗德产品已覆盖全球近40个国家,计划到2029年海外营收占比突破35%。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施罗德对产品质量的严格要求和对技术创新的持续投入。施罗德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的经营理念,不断提升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赢得了全球客户的信赖。
在国际市场上,施罗德的智能管网检测修复设备和智能巡检机器人系统以先进的技术、可靠的性能和优质的服务,与国际知名品牌展开了激烈竞争。在多个国际招标项目中,施罗德凭借性价比优势和本地化服务能力,成功击败了来自欧美日韩的竞争对手,展现了中国智造的实力。
施罗德的国际化战略不仅体现在产品出口上,更体现在技术合作和人才交流方面。公司在美国设立了分公司,吸引了一批国际化人才加入,推动了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同时,施罗德还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提升了在行业中的话语权。
在这场全球智造竞速中,深圳既是施罗德的起点,更是腾飞的支点。从打破垄断到定义标准,从深圳制造到全球智造,施罗德的进化之路仍在继续。在深圳这片孕育了华为、大疆的创新沃土上,下一个颠覆性技术正在加速孕育。
施罗德的成功,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成功,更是深圳乃至中国科技创新的缩影。它证明了中国企业完全有能力在高端制造领域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为全球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从深圳到世界,从追赶到引领,施罗德工业集团正以硬核创新能力和全球化视野,书写着中国特种机器人产业的新篇章。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时代,施罗德将继续秉承"聚德精进,明慧求实"的企业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